微信营销中决定效果的底线:信任驱除及窘境 |
作者:本站 发布时间:2018-01-22 浏览:1703次 |
仍然回到《微信中被放大的营销误解:大节点与大账号之别》这篇文章中来,开篇的故事一定给了许多人误导。事实上,这样的误导自微信、微博面世以来,市场上无数案例和营销公司都在暗示着业界: 微信朋友圈有效果,微博有效果,大家可以在上面卖货、做营销。 但事实并非如此,以至于我们讨论“大节点、大账号”可能都是奢侈。现实是,许多“人”在不断发广告的同时,早就被无数人踢出了好友名单,或者被屏蔽掉。 不如举个栗子,同样类似大节点那个。 一位VC合作人前几天做了一件事情。他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推荐了一个牌子的钱包。结果,好几个朋友给他打电话:你的账号被盗了吗?几天后饭聚,他和朋友们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大家乐的半死。 前两天,有个很严厉的投诉发到我的QQ上,是对一些微博内容账号做出的:一位用户收听了几个“妹子”账号后不久,发现这些账号在此后发出最多的是垃圾广告内容。 是的,用户已经对出现在微博上、微信朋友圈中的广告内容、同样的段子内容表现出了烦不胜烦。这种烦不胜烦会体现在许多方面。如上述合伙人的例子中,好友们询问是否“账号被盗”的戏谑来进行。或者投诉,如上面的栗子。或者,好友将你屏蔽朋友圈、删除/拉黑(问一下,你屏蔽了多少人的朋友圈?)。 信息发布门槛降低到140字、一张照片这样的程度,必然带来无意义信息的泛滥。信息过载的前提是关系链过载,在《过载危机:影响社交网络生死的第一要素》中,我们已经知道,关系链在多种情况下,不断被利益和商业穿透着。一些账号千方百计地希望成为你的“好友”。 一过载即放弃,好在用户到达完全放弃之前,行使了“驱除”这一权限。即将无意义的账号,和信息,从自己的Timeline中,从自己的眼前驱除出去。不管是拉黑/删除,还是当做没看到。这给社交网络留下了N线生机。 “信任驱除“现象会左右许多公众账号后续的发展,也会影响许多依赖公众账号投放广告文章的企业效果。如,我们留意到部分号称百万或数十万订阅用户的草根微信公众账号内容打开率,由开始的30%降低到10%,又再降低到3%以下,在微博中大号也早是这样的境地,一些所谓大号发的内容转发互动次数只有寥寥数十次,对于垃圾广告内容,用户们早已习惯当没有看见一样。 企业的营销效果在越来越经受考验。最近一些企业经常利用“获利冲动”来做活动,如扫微信就会有一些优惠或者抽奖、折扣等机会,但效果究竟如何?修订《社交红利》时,彩虹公交提供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可以一看: 3月8日,彩虹公交通过微信公共账号发了一组文章4篇,包括3篇公益的和一个微信群里发红包的活动:“分享文章,就可以加微信入群发红包”。花费不多,发了1000块钱,拉了1000多个人进入群里。表面看起来,一个用户获得才花费一块钱,红包(利益)带来的活动效果还不错。 有意思的是后续: 进群需要审核,就必须需要添加个人账号,为此一个员工处理了一天整,到现在,这位员工的朋友圈都是这些账号分享的活动信息,或者直接要求点赞,不赞就删除。因为这,员工的个人账号几乎变成了一个垃圾号,运营负责人也留意到,活动的钱白花了。来的人只注重蝇头小利,而不会管企业做活动营销的本质是什么。 你看,这些活动和微博上的转发抽奖有什么不同?最后都是无意义的“刷奖党“在充斥。“刷奖党”本不存在,着急要做成大号、做出效果的企业,用利诱这一招多了后,就催生了无数只为“刷奖”而存在的账号了。这些刷奖党,有时反而将真实的用户驱除了出去——真实的用户无法与虚假账号为伍,会自动离开。 信任驱除,不仅会将自己从好友的名单、信任中驱除出来,也会让企业将自己真实有价值的用户驱赶走。而后者,往往是我们所渴望的“大节点”。 另一种信任驱除,则干脆是人们还在讨论你,热议你,却已经从过去的支持与关注,变成了揶揄与嘲讽。某穿戴设备创业团队近期遭遇的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另一个是某手机牌子,之前是好质量的代名词,今天大家再开玩笑说只能砸核桃时,有多少人是因为铁粉希望购买而展开的讨论? 你看,从这个角度上看,如论如何,在个人微信上卖货、做广告,都不可能让你“月入百万”,永远不会是卖货、营销的工具。 作为参照,继续看彩虹公交的活动数据对比: 3月8日、9日,红包活动数据下降。但此后,同时发出的公益文章《别让椅子弄死你(幸亏看到了,动画很生动)》竟然在12号达到高峰。总共才933人的订阅小账号,这篇文章却产生了3365次分享,及37443次阅读。 优质的内容与服务,仍然是,并且也将持续会是王道。 那么,问题来了: 一是为什么还有人在微信上通过卖东西挣钱?二是电商和社交之间的关系如何解释? 后者简单,我们提过,即使什么都不做,用户自然分享也能有一定的转化,这是社交网络的自然信任机制所决定的。 前者稍有些复杂,需要分成两个角度去看: 第一是先发优势。不管是微博大号还是微信大号,第一波尝试的人总是会聚集更多目光,在没有信息骚扰、遍地是虫的清晨,早起的那只鸟一定是无比欢快。等到蜂拥而至的鸟群到来,环境早已发生变化,玩法也不应停留在仅仅骚扰好友、请大号简单发PR文章那么简单。 第二是场景。在社交中,人们更留意来自好友的信息,也留出了部分空间来容纳好玩、有用信息。因此,当没有过载时,商品信息、营销信息并不显得突兀,一旦变成营销之地,信任驱除必然紧随其后。但场景会解决掉这一问题。 比如我们看到,在一些电商企业提供的信息产品中,人们多半是聚焦在买和卖之间,“大家都这么忙,还是直接说说你的东西是什么卖多少钱吧”。在这种典型的场景中,用户对商品信息只恨少不嫌多。 就此而言,美丽说、蘑菇街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他们将年轻女性的购物分享,汇聚在一个产品中提供,大家各得其所,他们则得高估值。 对于希望在微信、微博中卖货的人们,这是一个很好的参照,即如何将对我的商品有兴趣的用户,从各个圈子中汇聚过来,我来专门为他们提供服务?比如,观察卖板鸭和卖面膜的几个账号,他们“好友”的得来,是通过自己不断写文章(或请其他账号转自己的文章),公开自己的微信,将对板鸭或者面膜有需求的人们汇聚过来。这在某一种意义上,正是营造了一种场景。走到这一步时,就不是骚扰,而是有用的信息。相反,账号也升级为有价值的“大节点”。 我们常说,合适的信息,在合适的地方,以合适的方式给到合适的人。效果不佳,往往是方式不对。那么,你如何来营造属于自己的场景? 聊到这里,我们发现核心依然是:真实的用户,以自然的状态,将自己喜欢、惊艳的内容分享/发布在自己活跃的社交网络中,由此引起其他好友自然的互动讨论或是其他反应。这背后,我们由此将之拆解为信息、关系链、互动,或者是,“分享力、扩散力,和转化力”。 |